(本文原载郑振煌教授主编的《慧炬》杂志第394,395期,因篇幅所限,本报有所删剪)
■为什么今日西藏佛法会引起这么大的兴趣?
因为人们越来越觉得今日我们所面临的真正重要问题,其答案不在外面,而是在内省。
西藏佛法提供内省的完美环境。
因为西藏佛法非常实际而深奥。
因为西藏佛法强调慈悲。
■您的大作《西藏生死书》有什么新讯息?
这是首度以这种方式来呈现西藏佛法的生死观。本书以我的上师们的口头传承为基础。《中阴闻教得度》只是这个教法的一部分。
我尝试与一位著名的作家合作,以现代语言和最新笔调呈现这种观点,让每一位心胸开阔的人都能了解。我也尝试讨论当代的问题,让这个教法尽可能为每一个人用得上和“容易阅读”。我不知道从前是否有人这么做过。本书结合了古老的佛法和临终关怀、濒死经验的智慧。本书建起一座桥梁:许多(临终关怀的)好书都已经出版,如库布勒罗丝、雷蒙慕地的著作;另一方面,也有许多杰出的精神书籍问世。但它们并没有在不同领域间建立起桥梁。达赖喇嘛在他的序中希望,本书能够提供一个交会点和真正的服务。
本书代表西藏佛教口头传承的精华。针对许多微细的问题,特别是有关死亡的问题,我曾经求证过我的上师们。
■您的主要讯息是什么?
我们可以改用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死观,这种看法将深刻影响我们对于生活和照顾临终者的整个态度。
■您的来源是什么?
本书是我的一切上师们的教法核心,也是一个口头传承的精华。因此,本书主要源自诸佛以迄历代上师的口传教法和经论。
■对于西方人“为今日而活”的观念,您如何看待?
非常短视。从佛教的观点来看,如果我们“为了这一世而牺牲整个永恒,就好比把一生储蓄花在一次豪饮上,完全不顾后果。”
毁掉我们生命和剥夺任何精神意义的,就是这种短视的态度。
不考虑明天只为今天而活,会产生非常自私的观点。这就是唯物论的根源,也是造成环境破坏的原因。
■对于街上越来越多的酗酒者和吸毒者,佛教能够提供解决方案吗?
佛教的讯息,直接触及个人,因此也是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。
我发现有些人从前吸毒或酗酒,接触佛法之后,佛法的智慧、慈悲、睿见和环境给予他们新的力量,战败毒瘾或酒瘾;佛法给他们目的、意义和力量。
■您会对企图自杀的人说什么?
我会对企图自杀的人说,他们现在所遭遇的痛苦是无常的,必将改变,不可放弃。不管我们经历什么,都是生命的一部分,逃避是不可能的。如果你逃避了,将来你还得面对更大的痛苦。
佛法的视野广阔,可以提供给我们在面对痛苦时所需要的支持、勇气和信心,就好比如果有一位好朋友跟我们在一起,可以让我们更能承受痛苦。
■您对于堕胎的立场如何?如果有人面临堕胎的决定,寻求您的意见时,您会怎么说?
因为堕胎牵涉到生命的问题,我会请他们慎重考虑尽量保有孩子。我知道有些单亲父母一开始并不想这么做,但最后还是把孩子留了下来。人类会有适应的方法。但每一个案例都不同,必须由相关的人士做决定。我没有权利颁布道德令,或告诉人们怎么做。有时候我会指出方法,但由他们自己做决定。诚如我在《西藏生死书》中所说的:“根据佛陀的教法,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,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而就像我们所看到的,生命提供给他们开悟的可能性。不杀生是人类行为的首要原则之一。”
“不过,佛陀也强烈反对教条主义,我相信针对此类问题,我们不能采取固定的看法,或‘官方的’立场,或制定规矩。我们只能根据每种情况,运用我们的智慧来做。而且,每一件事情都决定于我们的动机及其背后的慈悲心。”
■佛教对同性恋的看法如何?
佛教认为一切众生平等,所以没有什么“看法”。
■您在《西藏生死书》中对老年人传达什么讯息?
老年可以变成成就的时间,而非仅是被忽略的时间。
我在书中所显示的,就是我们如何能:“把老年看成开始,而非结束。我们将为了来世而检讨此世。这可以让我们毫不恐惧地看待死亡,不再被悔恨的阴影所遮住,反而因为发现生和死的真相而恍然大悟。我们的黄金岁月,到时就变成面对自己和生命深层真理的黄金时刻,是大家翘首仰望的时刻,也是被老年人自己和周围人们尊敬的时刻。”
西藏社会的老年人并非在等死,而是在利用时间准备死。这使得他们变成年轻有朝气。他们不觉得毫无用处,他们变得活跃,他们能够把生命智慧和经验传递下来。如果我们了解大家是如何的息息相关,就不会拒绝我们的老人。如果我们了解关怀老人不只是在帮助他们,而且在帮助我们发慈悲心,我们在关怀老人时,就不会厌恶或觉得是浪费时间。
■我们如何帮助年迈或精神错乱的父母?
这时候,解说佛法可能是没有用的,应该在他们的面前静静修行,持咒或念佛,必然可以帮助他们。卡卢仁波切解释:“你是在播种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自己的发心和慈悲关怀是非常重要的。在父母不快乐的环境下,对他们提供这种服务,你必须出于最善良的动机,真正关怀他们的利益和快乐。这是当时亲子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。……亲子之间的缘分很强。因此,如果我们能够以慈悲和关怀来对待父母亲,我们的修行不只是为了我们自己,更为了其他众生,在这个情况下尤其是为了父母,那么就可以在微细的层面上产生很大的利益。”
■您怎么知道死时会发生什么事?
以梦为例。每个人的梦都不一样,但大家都接受梦。死就像大梦,从梦中醒过来就像进入另一世。经验生命的是心,经验死亡的也是心。死亡就发生在心中,不在别处。因此,临终者微细的意识层面和死亡境界可以在生命中经验到,历代大师如卡卢仁波切等人,都在他们的禅定经验中证明这一点。他们在死时表现出非比寻常的信心和奇迹。
■您经常帮助临终的人吗?有什么特别的经验、领悟?
我经常辅导临终者,有时候是透过电话谘商;也经常指导我的学生,面对他们临终的朋友或亲戚。
根据我的观察和他们告诉我的,佛法和修行能够带来非常大的利益。
■这本书对现有的照顾方式和作法(如临终关怀)有何帮助?
有三方面:
(1)它对死亡提供不同的对待态度。
(2)它给予寻找、生起和引导慈悲心的方法。
(3)它统合情绪的、实际的和精神的关怀,对临终者(和活人)提供完整的关怀。
■为什么我们还没有死就要担忧死呢?
这不是让你“担忧”到死的问题!而是为死做准备。我们必然会死,只是不知道如何死或何时会死。接受死亡和正视死亡,可以让我们充分利用生命,过着有成果有意义的生活。否则,“人们总是犯上轻视死亡的错误,认为‘嗯,死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。它不是什么大事,它是自然的过程。我好得很。’这是一个很好的理论,除非死亡临头。”
■如果一切都是无常的,难道不会有颓废的危险吗?
不会,事实正好相反。如果你体悟一切都是无常的,你就可以体悟什么是永恒,什么是最重要的事。你受到启发去寻求生命和死亡的深层意义。
如果一切都是无常的,就表示一切都是互相倚赖的,如此可以生起慈悲心。你也会体悟行动都有后果,因而激发你的责任感。
■为什么您等了这么久才写这本书?
我做事情喜欢尽善尽美,所以我要等到完全了解我所要传达的意念,以及在西方最好用什么方式呈现时才写。我也要向我的上师澄清某些关键点,同时保证我所呈现的完全正确。
本书也必须等到人们比较能够接受它的内容时才出版。
我可以写很多书,但我要把一切内容包含在一本书内,因为我看到大家需要一本指南和手册。